-01-
宅家一個多月,我和我媽天天吵架
因為肺炎疫情,全民宅家到現在也一個多月了,你感受如何?
我在朋友群里聊這個話題,然而這個想法把所有人分成了兩類人,兩類人想法截然不同。
朋友 1 覺得在家就是最好的、最幸福的感覺!
這么多年,上大學的我們,第一次在家呆這么久,平時就想回家都會因為要省錢而不敢回家,這次回家可以好好陪陪家里人!
朋友 2 家里就像地獄,什么時候才能開學,我想學校了!
天天待在家,幾乎天天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和家人吵架。
比如在家睡覺來說,以前在學校只要沒有課想睡什么時候就睡什么,現在在家,每天都會聽到爸媽的嘮叨,天天說:"什么都不做,就知道睡覺玩手機" 說的我好像一無是處似的,不想在家,在家我就和我爸媽天天吵!
從過年剛回家的歡歡喜喜,變成如今的相看兩厭,根本沒法好好說話,誰都無法說服誰,還要每天在同一個屋檐下,躲都沒地方躲。
不僅是父母與孩子,很多夫妻也是如此,很多爸媽因為一些小事的發生,在自己家除了吵就是吵,甚至出現很多說疫情結束就去離婚的。唉……
為什么我們總是忍不住和最親近的人吵架呢?
-02-
吵架的背后,是在渴望換位思考
首先,我們的狀態是什么?
通常,我們的情緒是憤怒的!或許就是那么一瞬間的情緒上來,會用吼、哭、歇斯底里的方式去表達!而且會忍不住說很多平時不會說的氣話、傷人的話,去攻擊對方!
然而在憤怒背后,往往壓抑著我們內心深處沒有被滿足的需求。
往往人在發火的時候,處于一個心理憤怒狀態。內心最讓你感到饑餓的,是渴望被理解的欲望!
一個人越是生氣,對被理解的渴望就越大。
就像小孩子,在他想要一個東西而得不到想要的東西的時候,就會發脾氣,哭哭鬧鬧!
然而這所謂的極端背后或許是因為你太想被理解了,所以要用盡所有力氣表達自己。
但是當你和對方好好說話的時候,對方就是“聽不見”你的哭喊、“看不見”你的需求,你就很生氣,“為什么 Ta 就是聽不懂我的話”,只能用憤怒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。
而你越是發火,對方就越不能理解你。
對方越不理解你,你對理解的渴望就越大,
吵架的戰火就一觸即發,一發不可收拾了。
尤其是面對最親近的人,我們是最不設防的。
從小在一起呆的時候他們便已經理解我們所有的缺點。然而我們的缺點都暴露在他們面前,最渴望得到他們的無條件接納,理解我們的喜怒哀樂。
但是人們之間畢竟是不一樣的,或許在其他人的眼里你的無理取鬧只不過是發泄的一種形式罷了。以此過往你們便會越來越不理解,直到最后只能用吵架的形式來爭鬧自己的委屈!
-03-
有時候,吵架反而是關系變好的催化劑
從小我們接受的教育總是教我們要學會寬容大量,理解他人,不要亂發脾氣。
這就給吵架定了性,導致不敢表達憤怒。
但是情緒的產生不是一下子的壓下去就可以解決,或許這件事壓根就沒有解決!下面我們來看看專家的解答:
種種跡象表明,在壓抑的背后或許是巨大的危機……
或許在這么情緒的表達可能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,但是只要你們真誠地表達了自己的真實感受、需求,愿意去理解對方為什么會憤怒,因什么而委屈了,難過了,給對方理解你的機會。
也就是在吵架中,讓彼此看見最真實的自己。
如《如何正確吵架》書中所寫:
每一次爭吵,究其核心,都存在未得到滿足的渴望,而一旦得到滿足,這些渴望就會轉變成親密感和滿足感的基礎。
-04-
如何科學吵架?
《如何正確吵架》中說:破壞親密關系的不是吵架,而是不會有效吵架。
怎樣有效吵架呢?
首先想想,你吵架的目的是什么?
健康的吵架是想解決問題,而不是為了吵架而吵架,也不是為了折磨對方。
所以,吵架的時候注意一個度,不要辱罵對方,或者刻意揭開對方最在意的、最痛的傷疤。
想想你對普通朋友、陌生人都不會這么殘忍,也不要輕易這樣傷害最親近的人。
再者,要知道吵架時你們的問題出現在哪里。
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·摩爾認為:
“你要理解你的憤怒,最終才能觸及它的核心。
如果你確切地知道什么讓你生氣、你在和誰生氣,你就能清楚自己的立場與事情的重點,以及該如何在情感上加以處理。”
只有理解了你在和對方發生沖突時,是什么引發了你的憤怒,為什么你會采取這樣的行為去生氣。
同時,也可以由此去識別對方為什么憤怒,了解到彼此吵架背后的真實需求,才能促進彼此的理解,推動問題的解決。
第三,有效吵架是雙向溝通思考,而不是單向憤怒。
很多人遇到矛盾喜歡冷戰,以為對方是你心里的蛔蟲,不用說, Ta 就能了解你的想法。
閨蜜回憶起和男朋友相處的的關系說到,當兩個人起爭執時,只要她一生氣就把自己關進書房,鎖上門幾個小時,任憑男朋友怎么認錯都不出來,拒絕溝通。就算出房門了,也擺著一張臭臉。因為在女生看來,男朋友跟本就不懂她為什么要生氣,卻還要一個勁的道歉……
或許在這個事件中,男女本就不同、思想的不同、思考的也不同!不管是誰,只有溝通才能知道對方心中所想!
這樣的吵架模式,就算一兩次和好了,時間久了,那些沒有浮出水面的真實矛盾也會成為壓垮關系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關系的流動是雙方的,你不愿說出來的想法,別人是猜不準的。
只有真誠地表達自己,對方才會知道你的憤怒、委屈、悲傷背后,是渴望被尊重、被認同、被愛,還是其他。
第四,學習非暴力溝通,好好說話,科學吵架。
非暴力溝通,我們寫文章經常提到,有四個要素:觀察、感受、需要、請求。
觀察是,我觀察到的你的行為。不帶評判,而且是具體的時間點、地點、事情。
比如:
觀察是“你天天逼我吃我不想吃的食物。”
評判是“你控制欲太強了。”
感受是,我對這件事的感受。要表達的是感受,而不是想法。
比如:
感受是“你這樣對我,我不開心。”
想法是“我覺得我不是你親生的。”
需要是,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的感受。
比如:
我在家里覺得不開心,因為我總是在迎合你的要求。
請求是,我希望得到的改變。要提出具體的、正向的,而不是抽象的、負向的請求。
比如:
“我希望你能真的關心我”,是一個抽象的請求。
“我現在很煩,我希望你能讓我自己待一會”,就是一個具體的請求。
當然道理都懂,做起來很難,需要我們在實踐中靈活運用。
最后很重要的一點,就是不要試圖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、要求和改造對方,這只會讓關系越來越差。
無論親子、夫妻還是朋友,都是如此。
我不贊同你的觀點,但我尊重你表達的權利,愿意去看見你情緒背后的喜和悲。
每一段親密關系,只有愛去維系是遠遠不夠的,它需要我們在漫長的歲月里,不斷去學習和成長。